Search

sig 323西周晚期 人足獸鋬匜

  • Share this:

匜,是一種用來倒水洗手的禮器,洗手時底下會放盤子承接污水。古代的君王貴族參加祭祀或宴會活動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在行禮儀式或用餐的前後,都會進行這項洗手的禮儀。

既然是重要的禮器,在造型設計上相當講究。這件人足獸鋬匜,前方有曲線優美的U字形流口,方便倒水;後方的把手,也就是鋬,則做成一隻頭上長角的四足怪獸,兩隻前腳緊緊抓住容器的邊緣探頭張望,似乎口渴難耐,急著找水喝的樣子,形象生動,也巧妙地點出這件器物作為「水器」的功能。器物下方的四隻腳,都做成雙手交握於胸前、未著衣物的小人,他們就像是等著為主人服務的奴僕,這樣的設計是青銅器中較為罕見的造型。

以人形作器足的風氣,大約流行於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西漢時代。這段期間戰爭不斷,把戰犯當成奴隸的風氣十分普遍,人形足器很可能就是勝利者擄獲敵人、凱旋歸國後特別鑄造的器物,用來炫耀功績,並告慰死去的祖先。


Tags:

About author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名稱的由來。一九三一年為避戰禍,故宮文物開始於中國境內四處遷徙。一九四九年,由於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將總數約六十萬件左右的故宮精品文物運到台灣,并曾暫置于桃園楊梅、台中霧峰北溝等地。直到一九六五年,始遷至台北士林外雙溪現址。 在台灣落地生根的五十多年歲月中,國立故宮博物院已發展成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不僅持續提升硬體機能,同時也戮力於藏品徵集,目前總數已達六十七萬件之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夏文物典藏。近年來,全力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透過先進的數位科技,讓故宮文物有了新穎的面貌,不僅在展示呈現上更為活潑,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上,也充分扮演了新世紀博物館創新價值的多元角色。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ouse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art in the world. With nearly 700,000 precious artifacts, the museum’s extensive collection spans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onsists of magnificent treasures from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imperial colle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s dedicated itself to melding culture and technology, hoping to make its national treasures and remarka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more accessibl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iew all posts